品爱网/山林被奸/欧美日韩国产三上悠亚在线看/日本三级网站在线线观看

熱線:400-691-5801

公司新聞

當前位置 :首頁 > 公司新聞
伯安財經觀察:一件影響30萬億資金的大事
2018/7/24

上周五,"一行兩會"同時公布重磅文件--央行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明確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央行通知");

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簡稱"理財新規");

證監會發布《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及《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計劃運作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

名字有點長,不過沒關系。簡單來說,對于老百姓來講,這將影響30萬億銀行理財的未來發展,關乎大家的"錢袋子";從行業看,它也將重塑和細化資產管理業的游戲規則。

步調--從時間上來看,"一行兩會"出臺文件時間一致,步調一致,金融監管的協調性增強,也不同于之前央行和財政部關于宏觀經濟政策的互懟。《央行通知》講得很清楚:"人民銀行會同銀保監會、證監會制定了《通知》,就過渡期內有關具體的操作性問題進行明確。"

回顧過去一年,金融在頂層設計上有兩件大事,都是致力于監管的協調性。

一是機構上,成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這是在去年7月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提出設立的,辦公室設在央行,金融監管由過去的一行三會變成一行兩會;

二是制度上,制定了《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俗稱"資管新規",于去年11月公布征求意見稿,今年3月28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通過,4月27日對外發布。

4月份"資管新規"雖早已發布,在基本原則和監管框架上作了規定,但細則近3個月未能頒布。在這一空檔期內,市場機構一度進入觀望期;新業務無法落地,實體企業嗷嗷待哺。

隨著"央行通知""理財新規"的靴子落地,有利于機構根據細則恢復投融資決策和資產配置行為。畢竟,穩定預期,統一監管,是制定政策非常重要的一點。

第二個看點就是金融監管的精神一致,這樣有助于解決過去監管交叉、監管套利和監管錯位等問題。

例如投資起點和估值方法的統一:銀保監會的"理財新規"將公募理財產投資起點從5萬調整為1萬,縮小與公募基金的起點(1000元),同時,不管是銀行還是證券類私募理財,合格投資人的投資起點統一為30萬元(固定收益類)、40萬元(混合類)和100萬元(權益類和衍生品類)。

這一點意味著,銀保監會和證監會的配套細則相互銜接,避免產生新的監管套利空間和不公平競爭。

尺度--從《央行通知》的具體內容來看,流露了明顯的呵護市場的意圖,給市場吃了一顆定心丸。原文明說了:"為進一步有效防控金融風險,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更好地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近期實體經濟的融資情況并不算好。例如,廣受關注社會融資規模出現下滑,今年上半年,社融規模增量累計為9.1萬億元,同比少2.03萬億元;5月、6月社融規模增量分別為7608億元、1.18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分別減少3023億元、5900億元。

社會融資規模是觀察宏觀經濟運行的一個重要指標,反映了金融對實體的資金支持情況。"資管新規"最初發布后,對"非標"融資進行了嚴格限制,市場也一度理解為"不可投資非標"--市場之所以對此敏感,是因為"非標"正是過去實體經濟極為依賴的融資渠道。

何為"非標"?就是指沒有在交易所市場交易的債權性資產,包括信貸資產、信托貸款、委托債權、承兌匯票、各類受(收)益權等。雖然這些概念不好理解,但是只要記住這一點就好了:"非標"中的"委托貸款""信托貸款""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三項,正是社會融資的重要部分。

"非標"被嚴厲控制、規模驟降,自然拖累社會融資數據。現在,《央行通知》中最重要的一條口徑上的松動就是"可以適當投資非標",但"應該符合期限匹配、限額管理、信息披露等監管規定"。應該說,在實體再融資壓力增大、信用違約頻發,新規中適度的放松,有利于經濟的平穩。

資管新規執行尺度靈活的另一體現是,給了市場兩年半的時間,到2020年底前完成,不搞"一刀切"。《央行通知》更指出。銀行可在過渡期內自主確定老產品的壓縮清理節奏,在宏觀審慎評估(MPA)考核時合理調整有關參數予以支持--這樣一來,可以防止理財產品規模短期內大幅下降,確保平穩過渡。

執行尺度的靈活并不意味著監管基調的改變。"資管新規"的幾個基本原則,是破除剛性兌付、回歸資產管理本源、服務實體經濟,這次細則中依舊沿襲下來。更確切地說,是對資管新規中的模糊之處作了進一步明確。


  • 風險--理財是老百姓最為關心的話題之一。但近年來,P2P理財平臺頻繁爆雷,就連銀行也頻頻爆出"虛假銷售""飛單"的情形。著名的如民生銀行北京某支行推薦的產品涉嫌偽造,導致150名投資者被套30億。此次發布的"理財新規",對銀行發行和銷售資產管理產品,也有了更為嚴格的事前、事中規定。

  • 在事前,加強產品銷售的合規管理,營業場所銷售理財產品的,應實施專區銷售,對每筆銷售過程進行錄音錄像;事中,強化信息披露,無論銀行公募還是私募理財產品,都要定期公布凈值。

  • 需要注意的是,理財產品的趨勢是凈值化,像基金一樣可以看到凈值走勢,與過去一眼就看到"預期收益率""保本收益率"大為不同,對大家的風險承受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 此外,今后銀行只能發行已在理財系統進行登記、并獲得登記編碼的理財產品。投資者根據編碼在中國理財網就可以查詢產品信息,核對是否為正規理財產品,有助于防范"虛假理財"和"飛單"。這也是對投資者的保護。

  • 除了"賣者盡責",投資者必須要建立"買者自負"的理念,提升知識水平和風險意識。

  • 一方面,現在單只公募理財產品銷售起點從5萬降至1萬元,門檻更低了;另一方面,"理財新規"中所指的理財產品,正是不保證本金支付和收益水平的非保本型理財產品。同時,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時,將不得宣傳或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付是大勢所趨。

  •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18年6月,銀行非保本理財余額21萬億,"理財新規"允許理財產品投資各類公募證券投資基金,意味著理財可以間接投資股市,改變了現行銀行理財只能投資貨幣型和債券型基金的情形,值得思考。

  • 說到底,新規除了約束市場機構外,對普通老百姓買理財產品來說,最終不過是三條:第一,是風險意識;第二,是風險意識;第三,還是風險意識。

  • 畢竟,今年5月劉鶴副總理在政協會上的4句話,已經對上述趨勢發出過預告--"要建立良好的行為制約、心理引導和全覆蓋的監管機制,使全社會都懂得,做生意是要有本錢的,借錢是要還的,投資是要承擔風險的,做壞事是要付出代價的。"(海外網)



本文網址:http://www.silucanting.com/Newsview.asp?id=435
上一條: 銀行理財遇“低溫” 收益率下行趨勢難改
下一條: 2025春節放假通知